学习二十大知识
聚焦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知识,您了解掌握了多少?一起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吧!
如何理解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结合形成数字化生产力和数字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是当代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带动力最强的科技领域,给产业发展、日常生活、社会治理带来深刻影响。数据要素正在成为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生产要素,驱动实体经济在生产主体、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上发生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主要国家均将数字化作为优先发展的方向,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围绕数字技术、标准、规则、数据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成为决定国家未来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领域。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独特优势,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有14亿多人口,网民规模达10.32亿,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货物出口规模等重要经济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人力资源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海量用户和丰富应用场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迅速,国际竞争力较强,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性能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对数字经济发展产生巨大需求。我国有条件、有能力把握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数字化能够有效牵引生产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升级,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拓展、融合发展,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我国实体经济规模庞大、门类齐全,但供给结构和效率不适应需求升级的问题还很突出,迫切需要通过数字化带动生产制造、分销售后等环节全面优化升级,提高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能力。必须加快推广数字领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生产方式变革。要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加快解决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加强新一代数字技术产业布局,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据处理水平,促进信息高效联通和开发利用。全面推动产业数字化,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推动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人力资源和金融体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体作用,支持数字企业发展壮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完善数据产权、交易、监管等机制,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深化数字经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数据流动、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化促进民生改善和治理水平提升。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如何理解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能源、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国家必须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我国自古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前人留下了都江堰、大运河等重要基础设施遗产,至今仍在造福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建设了以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为代表的全国性水利、交通、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取得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综合交通网、发电装机、电网、5G网络等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同国家发展和安全保障需要相比还不适应,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在一些重要领域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综合交通运输协同效应没有充分发挥,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各类基础设施协同不够,等等。这些问题要系统谋划解决。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需要。基础设施对经济循环发挥着基础性保障作用。只有具备高质量基础设施,才能有效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市场联通互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二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冲击影响,必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投资,确保经济大盘稳定。三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需要。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促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有效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需要现代化基础设施发挥基础支撑作用。四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基础设施事关国家安全,必须增强应对极端情况的能力,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紧追前沿,不断增强国家竞争力和总体安全水平。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必须坚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规划、多轮驱动、注重效益的原则。立足长远,就是要面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谋划,强化基础设施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适度超前,就是要超前布局重要基础设施,以较低成本备足安全余量,同时要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科学规划,就是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全生命周期,做到集约高效、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协调联动。多轮驱动,就是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多方面作用,分层分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效益,就是要根据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质,既算经济账,又算综合账,做好可行性研究和综合成本收益核算,搞好持续运营,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
<< 上一篇:关于拟确定王子健、陈俊2名同志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公示